——记我校作物遗传育种专家赵建军研究员

座右铭:科研是未知的,想取得成绩就要有奉献精神。
赵建军,作物遗传育种专家,1993年6月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后留校任教,先后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进行博士学习和博士后工作8年。现为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研究员。
研究领域:蔬菜分子染色体工程、蔬菜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创新。

“寻找感兴趣的科研课题,不随波逐流”是他的真实写照,28年倾情科研与教育事业,致力于读懂大白菜的“遗传密码”,很多成果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我校园艺学院教授——赵建军。
结缘农大、开启科研之路

赵建军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经常下地劳作,母亲常常教导他“好好学习,将来要努力改变落后的农业现状”,就是抱着这样一颗初心,1989年赵建军考入了河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慢慢学习中,赵建军对科研有了深入的认知,2001年他前往中国农科院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
赴外留学、开阔国际视野

赵建军与博士生导师Maarten Koornneef合影
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2002年赵建军前往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继续继续深造。他的导师很开明的给了他自由选择课题的机会。

“我想做一种作物,在中国比较重要的作物”,正是抱着这样一种信念,赵建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位居我国蔬菜种植面积之首的大白菜作为研究对象。

赵建军与荷兰Wageningen大学遗传研究团队

赵建军获得中-荷兰战略联盟项目PSA资助
科学研究是未知的,困难无法避免,研究过程中,赵建军发现大白菜的遗传基因调控性状非常复杂,于是他开展了大量实验,最终协助导师建立了芸薹属作物遗传研究团队,直到现在他创制的群体材料还在被使用。
情系母校,学成回国

2012年,怀着深深的报国之情,赵建军回到母校——河北农业大学,一边从事科研工作,一边培养学生。他和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在利用分子染色体工程创制蔬菜新种质方面,率先获得大白菜突变体等特色遗传材料,在国内同行甚至国际某些方面取得领先地位,并成功获批建立河北省蔬菜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现在已经上升为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致力于读懂大白菜的“遗传密码”

大白菜共有4万余个基因,究竟哪个基因能够抗软腐病?如何提升口感?怎样让大白菜保持纤维含量适中?如何增强它的抗病性,在种植过程中减少喷药……赵建军一直致力于读懂它的“遗传密码”。

他们团队育成的优质抗病丰产大白菜新品种“油绿3号”不仅口感好、纤维含量适中而且抗病性强,如今已经实现了品牌化销售,大大提升了我省大白菜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学校是育人高地

在河北农业大学,赵建军开启了探索未知的科研之路,在他看来学生除了有良好的就业前景之外,如果希望继续科研,学校也会有很多学习提升机会,现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资源可共享,农业创新驿站让学生在学以致用、实习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继续前行

在长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当中,赵建军一直认为要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2019年开始,他和团队正准备着手建立大白菜基因编辑突变体库。他希望“有生之年,要弄清楚大白菜重要经济性状的关键调控基因。”
摄像:张旭 撰稿 后期制作:张金晓 编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