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
德润农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德润农大 · 正文
【农大好故事】情洒太行的追梦人——李保国教授
日期:2017-01-31 信息来源: 点击数:

你就像一颗种子,在巍巍太行扎根生长

你就像一把火炬,点燃山区的希望之光

你凭着一腔热血

凭着求实的态度

凭着追梦的痴狂

披荆斩棘三十三载

义无反顾 走遍太行

只为心中绿山富民的不变梦想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学者风范,荒岗生金、绿山富民的传奇手笔,无不隐藏在朴实的衣着、黝黑的脸庞和憨厚的笑容里。提前预约,笔者准时见到了刚从承德归来的李保国老师。眼神中的一丝疲倦在看到我们到来时,随即消失不见。他饶有兴致的讲起了此次承德之行。除了给兴隆、宽城的部分农村开展技术培训,还计划在平安堡镇土城头村建设20—30亩的苹果示范园,让农民学会技术的同时,还能看得见、摸得着科学管理的效果。“一年栽树、二年成花、三年结果、五年丰产”, “果树提早三年进入盛果期,按保守估计,一年亩产3000斤,产值1万元,三年就收入3万元”,李老师的经济账算到农民的心坎里。

成熟高效的技术体系加上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得当前的科技辐射推广工作异常顺利。然而,遥想三十多年前,李保国刚刚来到山区农村搞科技开发时,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李保国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椅子还没坐热,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和安建昌、于宗周教授一起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

当时的太行山,水旱灾频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十分贫困。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浆水镇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如果能把这里治理好,其他山区也就有希望了。前南峪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

树木存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厚活土层,土从何来,如何保证加厚的土层不被雨水冲蚀,一个个难题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柴油灯的陪伴中不断得到解决。1981年开始尝试,1986年爆破整地技术基本形成。四年后,整套石质山地爆破整地技术体系历经十年孕育,终于破壳而出。

蚕桑专业出身的爆破专家

基于山势,通过爆破每隔4米开一条宽1.5—2米,深1米的条状沟,把周围的土层集中充填到沟里。下雨时,雨水也会汇流到沟中。这样通过“聚集土壤,聚集径流”,在干旱山地达到了树木存活的基本条件。苹果、板栗等经济林木在前南峪的荒山上开始扎根生长。然而,可以想见,蚕桑专业出身的李保国竟然把爆破搞得有模有样,成为专家,需要付出多大的辛苦和努力。

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整地所用的炸药得纯手工制作,不仅要自行确定硝铵、煤油、锯末的配比,还要在农村杀猪用的大锅里炒制,混合比例和炒制方法哪一个都不能出问题。爆破整地时,为了保证爆炸深度、范围合适,同时不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需要反复研究打眼深度、放药量以及二者的相互组合,经过近万次的爆破试验才得到准确适用的数据。不管是炸药制作还是爆破试验,危险都如影随形,随时可能发生。有一次,引爆的炸药未按时爆炸,李保国上前查看时爆炸正好发生,他直接就被崩了个大跟头,全身是土。

谈到这段经历时,李保国在意的不是生活的艰苦,不是工作的危险,更多的是对妻儿的愧疚。从小跟随自己在农村长大的儿子“小流域”,甘愿被自己“拉下水”,一同治理太行山的妻子郭素萍,为了自己的治山梦想,这个家付出的太多太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南峪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从草都长不好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1996年8月初,河北省中南部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从石家庄赞皇县到邯郸涉县,洪水所到之处,沟壑遍地,水土流失严重。而李保国治理的前南峪不但寸土未失,而且“生态经济沟”里蓄存的都是清水。山区综合治理的效果在全国引起轰动。

把产业做起来,才能可持续发展

同在邢台的内丘县岗底村就没这么幸运了,250多亩耕地和全村的厂房设备全被大水冲毁。同时岗底村又是幸运的,林业专家李保国来到了这里。面对这个满目疮痍的小山村,同样农村出身的他被深深触动。从此,李保国成了岗底的“编外村民”,1996年—2003年,连续9年常年吃住在村里,白天钻果园查看情况,晚上用黑光灯观测虫情,夜间研究解决方案,一整套无公害苹果栽培配套技术也随之研发出来。他设计开发的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首次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并且他倡导的果品生产走产业化的思路也取得成功。如今国内驰名的“富岗”苹果,不仅卖出过100元一个的天价,而且在2008年被确定为奥运专供果品。过去的“岗底村”,如今的“富岗山庄”彻底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快车道。

1999年,在岗底苹果生产稳步推进,走上正轨的同时,李保国得以腾出手来,把目光对准了当时依旧贫穷落后的临城县凤凰岭。面对“石头蛋子”堆成的“乱石岗子”,李保国坦陈这里是太行山治理的一块硬骨头。不过,这也激起了他的斗志,“交给我吧”,在大家的一片质疑中,李保国的话掷地有声。

经过周密的现场调查和综合现状分析,他苦口婆心说服大家,做出决定,把自己研发的薄皮核桃作为栽植树种。“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双聚”造林理论在这里焕发新的生命力。10年间,赤壁几十里的乱石岗变成了山清水秀的“花果山”。李保国研发的绿色薄皮核桃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也在“花果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走产业化道路的好处在这里再次得到印证。2002年,市场上的普通核桃不到2元一斤,而李保国指导生产的薄皮核桃,一上市就卖出了15元一斤的高价,而且是供不应求。可以像花生一样,两手捏着吃的薄皮核桃一炮而红,“绿岭”品牌享誉全国。

除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全国著名品牌,沙河大台苹果等省市知名果品品牌,石家庄平山葫芦峪等新的山区开发先进典型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走产业化的道路,注重品牌效应,不断拓展市场,才能稳步盈利。用李保国的话说:“我要做就做产业,把产业做起来,才能可持续发展。”

我所做的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推广新技术

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栽培技术等30多项标准化林业技术,在与农技人员的交流中,在农技推广的培训中,通过李保国朴实易懂的话语,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举办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示范推广总面积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3亿元,纯增收28.5亿元,一组组数据在李保国不辞辛苦的奔波中不断更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只剩下“老弱病残、三八儿童团”在进行当前的农业生产。面对这种现状,李保国适时推出了省力化栽培技术,一次性整地,大苗立植、挖小坑栽树、地膜覆盖,地面撒施化肥一年一次,见枝拉下垂、只剪中心枝的简易修剪方法,架设黑光灯自动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省工省力又简单易懂的技术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同时,他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具有自然阶梯的优势,开发了干旱山区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将在平原区土地利用率仅为60%以下的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使山地的土地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效益为良田的1.4倍以上。

农业是公益事业

通过李保国讲述的一组组数据,很容易看出,他是一个很会算经济账的人。“常年给山区的农户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每年至少也得有几百万的收入吧?”类似的问题李保国不知回答过多少次,“我始终认为,农业是公益事业。给农民服务是公益,给农业企业服务也是公益。“农业企业发展了,在自身盈利的同时,还能够辐射带动周围山区的发展,最终还是对农民有利。

不但不从企业、农户拿钱,很多时候,下乡往返的路费、请专家来培训的费用等等,他都是自掏腰包。当谈到,在他的指导下,荒山变绿了,村民变富了,自豪感洋溢在话语间;当谈到,去年正月初六,去富岗指导苹果春季修剪,连续十几天,每天去六户村民家做客吃饭,他感到自己付出的价值;当谈到,有一次下乡遇到交通堵塞,一户村民把自家的院墙拆了两个大口子,保证车辆的顺利前行,他感到的是成就背后依然沉重的担子。

我要把更多的人变成“我”

面对经济利益,他从不放在心上;面对自己获得的荣誉: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再加上刚刚获得的沉甸甸的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他淡然处之。他想到更多的还是今后山区农业的发展。

年近56岁的李保国,患糖尿病、高血压已十年有余。如今,爬山也慢了,上树修剪也不利索了。面对还十分繁重的山区治理开发担子,他准备把今后的工作重心,逐渐放在建立一套完整的示范体系上。某一个产业在其适宜区,至少一个县域范围内,要建立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示范基地,每个基地至少两名技术人员。“全省的技术人员我直接培训,指导他们掌握适宜的规范化技术,把更多的人变成‘我’,这样科技推广才能覆盖全省。”

透过李保国坚毅的目光,可以看出他信心满满。绿山富民的征程远未结束,他追梦的脚步依旧铿锵。在彻底改变我省山区落后面貌、帮助山区农民整体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他依然会执着的前行。

作者:宣传部 师春祥 张玲玲

上一条:【农大好故事】标杆校卫——刘博文
下一条:【农大好故事】李清扬: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


版权所有:河北农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

地址:保定市莲池区灵雨寺街289号    电话:0312-7521304